首页>资讯 >
 
 

高铁站里传非遗,幸福密码醉旅客 ——太仓非遗文化走进上海虹桥站

2023-03-31 16:03:08  来源:实况网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3月30日下午,当一曲清新淡雅、明朗轻快的江南丝竹合奏《茉莉花》在上海虹桥站太仓形象展厅响起时,循声而来的旅客们聚拢在展厅周边欣赏起这场别开生面的江南丝竹表演,这场“沉浸式”体验,得到众多旅客的点赞与好评。

耳福 —— 听江南丝竹

 

 

活动现场,暖场乐曲过后, 吹奏笛子的夏中辉老师向往来旅客介绍起太仓市国家级非遗江南丝竹。江南丝竹形成于明代嘉隆年间,是中国民族器乐的骄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古雅江南的重要文化标志。“小”“细”“轻”“雅”是江南丝竹的特点,其旋律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

本次在展厅的表演,丝弦乐器中古筝的泉水叮咚、琵琶的潇洒飘逸、二胡的淳朴古雅,附和着竹管乐器中洞箫的典雅柔和、竹笛的清亮悠远,在现场共同为大家合奏了曲调轻灵婉转的丝竹之乐《太湖美》等乐曲,点燃现场氛围,让往来旅客都参与到这场流动的江南丝竹非遗文化盛宴中。

“阅”“听”“触”“玩”—— 感太仓文化

 

 

在现场主持人的邀请下,旅客们走进这个以科技蓝、生态绿为主基调的太仓城市微空间。整个展览采用多元化展陈方式,打造了“这里是太仓”“融江追海·太仓港”“中德合作·典范城市”“乡遇太仓·太想你来”四个展区,让旅客在“阅”“听”“触”“玩”等多元形式中认识太仓。不仅如此,展厅南侧入口LED大屏循环滚动播放魅力太仓宣传片和各类主题视频,助力宣传太仓30年来发展的历史与经济的腾飞,向旅客深度植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创新太仓。

饱眼福 —— 体验麦秸画

 

 

在展厅,记者遇到了正在为旅客现场展示“点草成金”麦秸画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王月英老师。王月英老师是苏州民间工艺家,师从太仓麦秸画创始人史仁杰先生,由她单独创作的麦秸画作品《还魂记》中的“张倩娘”,曾获苏州工艺美术大展银奖。

麦秸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等,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以其造型逼真、光鲜典雅的特点,被誉为“中华魂宝,民间一绝。”

活动中,王月英老师通过自己的作品向现场旅客分享麦秸画制作过程,“麦秆要经过煮、晒、染、剖、粘、熨等多道工序才能制成成品……”在讲解其背后复杂的制作工艺后,王月英老师还向我们普及了它的文化价值。

“这幅画真的是用麦子做的吗?不同角度下细看,流光溢彩,太厉害了。”来自天津的张先生忍不住赞叹。在非遗老师的指点下,他也尝试着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幅麦秸画,并感叹到“每一位传统手艺人都值得尊重,完成一副作品太不容易了,是审美和耐心的双重考验”。

口福 —— 太仓肉松和猪油米花糖

 

 

就在旅客们意犹未尽、沉浸其中的时候,主持人又在展厅中心装置旁,招呼大家来领取太仓幸福。原来这是个互动装置,叫“太仓幸福传播机”,以抽取盲盒的形式,向旅客们派发来自太仓的非遗礼物。一位领取到太仓肉松和猪油米花糖的旅客开心的说:“今天在上海虹桥站太仓市非遗体验现场,不仅添了耳福,饱了眼福,还尝了口福。幸福金太仓,名不虚传!”

猪油米花糖和肉松都是太仓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仓的猪油米花糖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光绪年间,是太仓人从小吃到大的甜蜜零食;太仓肉松自从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就被誉为中国美食界一绝。

“昨日老味道,今朝再飘香。”展厅里工作人员讲解了太仓猪油米花糕和肉松制作过程及历史发展脉络,让现场旅客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

“太仓非遗 醉美乡愁”上海虹桥站太仓形象展厅非遗推介活动,通过太仓“非遗展示+体验互动”融合的模式,旅客现场体验承包太仓人耳福的“江南丝竹”、享受太仓人眼福的“麦秸画”、回味太仓人舌尖上口福的“猪油米花糖和肉松”,这些生动有趣的推荐方式,让旅客们深刻感受到了太仓式幸福。

太仓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太仓非遗,承载着太仓人的醉美乡愁,也是太仓人的幸福密码。通过在旅客身边的展厅,把太仓的城市形象和优秀的文化传播起来,同时也把太仓的幸福传送给广大旅客,让更多的人了解太仓、爱上太仓。(刘语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相关新闻
图阅